跳到内容

杜娟:奔走在扶贫助困一线的90后

中国社会工作

刘宏亮

“你怎么又黑了?”“你是不是又瘦了?”走在海宁市的任何一个街道乡镇,浙江省海宁市和乐家庭社工事务所的社工杜娟总能遇到这样关心的问候。杜娟从事的是救助社会工作,这三年来,她用专业服务温暖“角落”里的人,帮助他们构筑起对生活的新期待。

从“走近”到“陪伴”

“怎么和低收人家庭建立关系?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服务更适合他们?怎样才能帮他们‘自助’?”自从三年前开始从事救助社会工作,这串问号就常挂在杜娟的心头,她不断用行动去找答案。

“阿叔,侬好,我是社工小杜,今天过来看看侬,同侬讲讲空头”“阿叔,侬最近身体怎么样”“没关系,凳子很干净,不用擦”一段流利的方言,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随凳而坐的动作,杜娟拉近了跟服务对象的距离,走进了他们的环境,真诚地交流。在一座土坯房中,杜娟听这位父亲倾诉对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小琪的就业担忧,于是从就业方面给予他们支持。杜娟协助小琪制订就业规划,通过开展大学生自我成长小组、组织到企业参观等形式树立小琪就业信心;帮助她梳理自身优势,给她分享面试技巧,鼓励她正确面对挫折,引导她释放负面能量。在杜娟不断的鼓励支持下,小琪实现稳定就业,顺利融入社会,家庭也走出了贫困。

3年来,杜娟联动了150余个村、社区,走进500余户低收人家庭,精准分析、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开展了精神关爱、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就业辅导、社会融人等服务,鼓励、陪伴低收人家庭在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中实现“自助”,走出贫困。

从“家庭”到“社会”

杜娟深感“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低收人家庭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如何增加“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杜娟从低收人家庭的生计发展出发,以大中专学生和有劳动能力者为主要介人对象,增强他们的自助意识,促使他们更加自立,减少依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活信心,通过就业等方式增加家庭造血功能,促进家庭融人社会。

一个有福利依赖,没钱了就找政府要钱、上访的中年男子被杜娟一趟趟地上门走访打动。杜娟倾听、接纳、同理他,运用人本治疗模式,为他开展情绪疏导、资源链接、政策引导等服务,促使他逐步走出了依赖、吵闹、上访的“精神贫困”,实现就业,增加了收人。

一个体重300多斤的青年失业在家3年多,对就业不抱希望。杜娟引导他改变了非理性情绪,鼓励他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增强他改变现状的意识,弱化胖的标签与自卑心理。在重返就业岗位后,小伙子感慨:“有了工作,生活也规律了很多,没想到我真的可以再就业,父母很开心,家庭经济也好了。”一个曾经成绩优异却突然辍学、自我封闭在家的高中女孩没人能和她沟通,杜娟坚持不懈,女孩不开房门,她就在房门外“自言自语”或向门里递纸条,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女孩终于打开了房门。杜娟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接纳、同感女孩的境遇,疏导不良情绪,进行成长性引导。半年后,女孩走出了家门,陪伴父母走亲访友、逛街,学习了驾驶技能,到公司实习,她的家庭重燃希望。

不断深化帮扶内容

在服务过程中,杜娟不断摸索新的方式,汇聚更多社会力量,深化帮扶内容。她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的方式,帮助低收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人。李阿姨种植的提子在销售时面临困难,杜娟利用机构微信、公益慈善超市等平台帮助宣传促销,通过“带货”“公益认购”的方式帮其增加销量。杜娟还通过机构链接公益资源参与“焕新乐园”项目,为低收入家庭孩子进行生活空间改造;参与“圆梦助学”项目,为助学筹款,链接社会资源进行品质助学………

杜娟在扶贫助困的一线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深化服务合力,增强低收人家庭“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联结,她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挥专业作用,传递助人自助理念,帮助困难群体找寻到美好生活。

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