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姜宏厅长谈: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如何集成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

促进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

系统化、综合化、集约化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党组书记、厅长姜宏

社会工作作为落实落细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什么样的机制,统筹整合各类社会工作资源和基层服务事项,推动构建新时代民生服务和治理格局?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暨社会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在鄂尔多斯市召开。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宏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推进社工站建设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记者:近年来,内蒙古紧锣密鼓地出台数个有关社会工作发展方面的政策文件,以“五社联动”试点为抓手,加快推动社工站建设。自治区民政厅为何下大力推动这项工作?

姜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多次强调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我们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多个文件对加快推动社工站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基层推进社工站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当前,自治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全面履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为坚定不移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基层基础,提供工作支撑。

近年来,自治区社会工作在服务疫情防控、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逐步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当然,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自觉站在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增强推进社工站建设、促进基层民政工作提质升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优势,形成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相互促进的格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找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工作优势的结合点,用“五社联动”机制,加快推进社工站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心理优势,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及“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图

记者:作为负责自治区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内蒙古民政部门在推动全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下了哪些先手棋?

姜宏:我们主动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搭建基层社工服务平台、健全“五社联动”机制写入自治区党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2022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把社工站建设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还将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列入自治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了由区委组织部、民政厅等17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社工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全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社工站建设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并配套出台多项政策措施。

可以说,自治区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加大了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在部门协同、运行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强化督导等方面实现整体跃升。

>>17部门聚合力 做实基层服务体系

记者:自治区民政厅如何发挥厅际联席会议牵头作用,促进社工站在城乡的布局?对社工站建设又有什么样的定位?

姜宏:我们充分利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全区社会工作发展,分解落实各部门推动社会工作的职责任务,特别是推动有关部门做好社工专业岗位开发工作,确保社工站人才队伍建设到位、工作保障到位、管理规范到位。争取今年年底实现街道社工站全覆盖;2023年年底实现苏木乡镇社工站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健全完善城乡社区社工室建设。

社工站是服务民生、增强基层工作力量的重要载体。当前,民政部门在基层的工作多、任务重,而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在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分别布局社工中心、社工站、社工室,能发挥社工贴近基层、融入群众的优势,实现以专业化社工人才补充基层民政力量。我们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依托社工站,发挥“五社联动”机制,围绕“老小困残”、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服务,进一步巩固社会工作助力民政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兜底性地位。

同时,我们将把握有关部门业务在基层的共性要求,主动集成多方资源,依托社工站打造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上面各部门“千条线”与基层社工站“一张网”的有效对接。▲赤峰市红山区铁南街道社工站联动志愿者针对辖区高龄老人长期开展“窗帘约定 亮灯行动”进行商讨,以便更好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人文关怀和社区照顾

记者:内蒙古运用“五社联动”机制推动社工站建设,在这个服务体系中重点把握了哪些实际操作环节?

姜宏:通过健全完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聚集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最大公约数”。

一是在“为谁服务”环节定准位。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的需求制定清单、对接资源、规划实施项目。群众全过程参与,实施效果由群众评价,既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在“谁来服务”环节下功夫。在苏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在履行基层治理、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设计实施项目,通过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等专业力量和志愿者推动项目实施,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在“怎么服务”环节发好力。我们在准确把握上级部署、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基础上,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科学设计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实现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化打包促服务落地,在立项、执行、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四是在“怎么联动”环节聚合力。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和枢纽作用,持续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统领、基层自治组织为主导、城乡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社工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依托作用、社会慈善资源的助推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合力。

>>五社“穿针引线” 寓服务于治理

记者:社工服务不像经济工程项目的成效那样立竿见影。通过几天的实地采访,我们看到内蒙古以“五社联动”为抓手,每年持续投入资金推动社工站建设,让基层基础工作有了新面貌。您如何看待社工服务成效?

姜宏:社工服务在基层治理创新、民生服务中作用的显现,更多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通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工人才发挥专业优势,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有助于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升了基层经办服务能力;通过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服务途径,推广“社工+志愿者”、慈善资源共募共用共享机制等经验模式,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通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以及优秀品牌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充实了基层治理服务力量;通过深入开展社工专业服务,实现项目化、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提升了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可以说,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记者: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您认为社工在助力民生服务和基层治理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姜宏:一是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迈进。目前全区各地累计投入1.07亿元,建成588个三级社工服务平台,综合发挥了社工中心统筹指导、社工站服务枢纽、社工室服务终端作用,实现了从以往的碎片化、普惠性、基础性的服务向更加多样、更为优质、更具温度的服务转变。

二是从单一化向综合化迈进。驻站社工进村入户、主动探访,协助乡镇(街道)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进行全面核查,科学评估需求,制订计划,因人施策,开展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等服务,实现了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包括精神、心理、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帮扶转变。

三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迈进。我们从场地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等九方面对社工站作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引。全区社工站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累计培育263个社区社会组织、364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受益人数600余万人次,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服务个人、服务群体向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转变。

来源:《中国社会报》7月26日、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