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三个一”搭建社工站服务基础

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民政基层力量,提升民政服务专业水平的重要载体。为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社工站成立后,往往聚焦民政主责主业,重点服务困难老人、困境儿童、低保人员、流浪乞讨人员、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为其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关系调适、社会融人等专业服务。那么,社工站建立前期,应该如何打牢服务基础呢?从笔者在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社工站服务的实践经验来看,要想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搭建稳固的服务基础,社工站前期的工作可以从“三个一”人手。


实现“一人一档”

社工站建立前期,需要对本服务辖区内在册的困难群体进行摸底排查,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建立个人档案。社工可以联合辖区民政专干进行人户探访,运用同理心、倾听等专业技巧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关系,了解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及其他基本信息。根据家访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将服务对象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服务需求等内容补充到服务对象个人档案中。对于需要持续跟进的服务对象个人档案,应重点标注。服务过程中,应将涉及服务对象的服务提供痕迹资料(如探访记录、服务参与记录等内容)纳人个人档案。此外,应建立信息采集动态更新机制,将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家庭的重大变故、服务需求情况等实时更新人档,做到定期更新。

建立一个分类评级机制。

社工站完成“一人一档”工作后,可以整理困难群体资料信息,根据服务对象的类别、特点、需求状况、困难程度进行分类评级。一是依据民政主责主业,将服务对象分为特殊长者(包括独居、孤寡、失独、残障及其他困境长者)、残障人士、特殊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疾儿童、重残儿童、低保家庭儿童及其他困境儿儿童)、特殊家庭四大类。二是针对这四大类人群,运用需求调研问卷了解各类群体的共性需求,并通过访谈了解其个别化需求,做到精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三是根据阿尔德弗尔的 ERG 理论,从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三方面评估服务对象的困难程度。其中生存需要是最为紧急的需要,应优先处理和跟进。四是根据分类评级情况,联动辖区服务资源,以个案管理模式进行介人,提供个别化服务。五是定期进行测评,实行动态管理。若服务对象的情况有所好转,则降低级别,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资源。

搭建一个服务供给库。

一是收集信息绘制辖区行政地图。可以通过访谈辖区内关键人物进行核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二是依托辖区行政地图,进行“辖区漫步”,详细了解、核实辖区的组织状况,包括政府、教育单位与学校、医疗服务机构、企业、媒体等状况,进行资源盘点,根据其分布位置绘制资源地图。三是结合资源地图,通过走访了解辖区内公益服务的内容、性质、数量,运用服务资源盘点表,分析评估服务的质量,形成服务清单和服务地图。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定期安排走访,动态更新服务清单、资源地图和服务地图。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从服务供给库中调取,有针对性地推荐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精细化的服务需求。借助于服务供给库,可以发挥社工站的统筹作用和资源整合作用。

总而言之,社工站应根据自身服务定位,发挥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群众的优势特点,精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运用辖区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民生兜底服务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

標籤:

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