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社区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在多元主体中,社区商业等辖区单位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但一般来说,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较为薄弱,难以动员。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牧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汉阳区四新街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公益银行”项目中,以公益慈善激发社区商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其搭建起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实现社区共建,促进社区融合。
以整合思维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四新街是汉阳区的新设街道,区域内硬件设施新、居民新、街道社区新,在推进社区治理中也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居民关系松散、业主与物业矛盾突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难以调动等。2019年11月,牧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四新街社区志愿服务“公益银行”项目,以此为纽带,串联起社区、居民、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商业,带动各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公益银行”的积分兑换是核心,而兑换物品的种类和来源则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社区商业的加入,为积分兑换提供了保障。
入驻社区后,社工首先梳理出了居民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成长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清单。在为需求匹配资源时,本着“在地化”的理念,社工着重发掘社区商业的资源。在社区的支持下,社工拜访、动员了几十家社区商业,包括物业公司、酒店、医院、银行、教育培训机构、餐饮和零售店等,其中既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大单位,也有花店等小店面。
社工收集这些企业和商家支持社区公益慈善的意愿、可提供的资源、期望和需求等信息后,按其优势和居民需求进行募集,比如医院可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商家等提供资金或物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课程,歌厅等提供免费娱乐活动,餐饮店提供免费或打折餐品,等等。经过这样分门别类精准的对接,最终募捐到50余万元的爱心捐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社工特别注重发现社区商业的闲置资源,商家不用特别额外投入自然乐意捐赠,以此整合到更多资源,比如歌厅在工作日下午2点—5点间为客流空窗期,这个时段就免费提供给居民唱歌娱乐;艺术教育机构在学生放学前师资闲置,就为居民开展艺术培训等。社工在社区走访中发现魔奇广场有一间闲置的无人超市,尝试找产权单位洽谈,产权单位慷慨地捐出了该超市的使用权,改造成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体店。
协同互益带来治理蝶变
社工在开展服务中,并非将社区商家仅作为“资源提供方”,而是本着“社区共治、社区融合”的理念,让商家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通过跟居民的互动、同行来增强社区治理效果。
回应社区商业营销推广、品牌宣传等需求,社工与居民为商家提供爱心行为传播、展示等支持服务。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商家普遍经营困难,社工联合社区动员志愿者参与复工复产助力服务,为辖区200余个商家推出免费消杀、岗位招聘、直播带货等服务,缓解商家用工难题,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由于开发商遗留问题,居民与物业矛盾突出,居民希望更换物业公司,迟迟不交物业费。为此,社工做好居民、物业的双向沟通工作,并引导物业公司通过“公益银行”为居民提供服务,重树企业形象。物业公司又捐出价值20万元的物业费用于积分兑换,同时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小区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公共环境设施的维护,监督物业服务落实情况。这些行为增进了双方互信,居民满意度提升,物业费收缴率上升,增进了社区和谐。
通过“公益银行”对爱心社区商业捐赠行为推广、捐赠产品打上商家爱心标识以及积分兑换的流通,实现了社区商业慈善行为和品牌的传播,加上顾客流量导入,商家的捐赠意愿不断强化;而丰富的兑换产品吸引、促进了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服务,让更多老年人等困难群体受益……
良性循环稳定了社区商业支持社区慈善、社区治理的意向, 激发了“公益银行”的内在推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益银行”运转良好,推动社区在地力量联动社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运营,而社区、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和以社区商业为代表的社区公益慈善在这个过程中的联动实践,助力夯实了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