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民政局落实部署,加强改革创新,通过“234”工作法,即以“组织+政策”两大支柱、“党建引领、因城施策、以评促建”三大原则,打开了“工作专业、服务精细、项目持续、模式多元”四大窗口,为全市社会工作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两大支柱搭建社工站建设框架
成立市级总站,统筹组织工作。2020年7月,金华市社会工作总站挂牌成立。作为市一级正科级事业单位,总站设有办公室、社工科、财务科等科室,工作人员中有3名助理社会工作师、2名社会工作师,充足的专业力量为总站各项业务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民生实事项目的推动中,总站依托相对独立的单位性质,贯彻服务管理理念,以服务和指导的形式对各社工站进行全面支持。同时,总站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将社工站人员培育、社工站运营督査等业务打包为具体项目,明确设置时间节点、经费预算和相关负责人,所有社会工作相关项目都在社工总站的统筹组织下实施。
出台指导文件,完善政策体系。
2020年,金华市出台了《金华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倍增计划与提质计划、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扩面计划,在政策层面为全市社会工作专业资源积累打下基础。
2021年,浙江省将社工站建设纳人十大民生实事,在此基础上,金华市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列人市民生实事,并将任务目标从30家提高到50家。市民政局组织专项小组,研究学习各地出台的相关文件与政策,经过系统梳理、仔细研究、充分讨论,制订了《金华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并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按照本地实际情况下发实施方案,形成了完善的社工站建设政策体系,让社工站建设有据可依、有条不素。
三项原则把握社工站建设方向
党建引领,穿针引线汇资源。金华市民政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主线,将各方资源汇聚到社工站建设上来。一是场地资源合理共享。金华市民政局指导各县(市、区)在预留独立办公室的前提下,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场所建立社工站,共享公共活动区域、会议室等资源。二是服务资源统筹协调。以社工站为枢纽,汇聚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整合社会救助、儿童关爱保护、城乡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等不同服务领域,统筹推进社工站建设。
因城施策,量体裁衣显特色。金华市各县(市、区)经济基础条件不同,社会组织储备情况各异,为防止建设政策的水土不服,凸显社工站的区域性特征,金华市民政局采取了因城施策的具体指导原则。如武义县的社工机构数量较少,整体专业性不强,金华市民政局便指导武义县民政局建立县级社工总站,并链接社工站建设经验丰富的海宁市的专业机构人驻,负责全县社工站的运营督导工作;东阳市提出了“15分钟公益服务圈”概念,在15分钟交通可及的区域范围内,以社工站为中心统筹协调各方公益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单元。
以评促建,千锤百炼提质。金华市民政局设计了一整套建设指标考评体系,并采取一月一考评、季一督查、一站一报告的具体措施,确保各社工站建设质量达标、进展迅速。设计考评体系时,金华市民政局坚持以评促建的基本原则,以社工站的发展为评估导向,通过科学的指标设置,准确拆解了实施方案中的建设标准,并兼顾了评估的整体平衡:一是过程进度与完成速度的平衡。评估体系以各站最终建成时间为标准赋予不同的完成分。同时,为了保持建设积极性,考评体系还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时成越早权重越高,以此鼓励各站将建设动作前移。二是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的平衡。在社工站建设过程中,金华市民政局坚持质、速并举,将整体考评构成划分为进度得分与质量得分,杜绝“面子工程”。三是地区差异的平衡。在因城施策的原则指导下,各县(市、区)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评估体系充分考虑了各地差异,设置了多个得分转换场景,如在人员配置方面就采取了购买岗位与购买服务的置换标准,使得整体评估结果更准确公平。
四个窗口形成社工站发展路径
编写运营白皮书,打造工作专业化窗口。为帮助新建社工站理顺工作机制,规范站内人员工作方法,促进服务专业化发展,金华市民政局组织自有专业队伍,编写印发了《金华市社会工作站运营人门手册》。从社工站概念到站点运营逻辑,从社会工作原理到具体服务方法,手册对社会工作站在运营初期的基础性工作路径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使得各驻站工作人员有路子学、有规范守、有方法用。
成立社区社工室,打造服务精细化窗口。社区社工室是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延伸,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米”,将社工服务细化至社区层面,有助于更准确地抓住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更高效地统筹社区当地的可用资源。目前,金华市已在部分县(市、区)试点社区社工室的运行,旨在形成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模式。其中,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15个社区社工室已全部成立,并作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项目进人实际运行阶段。
试点社区“益”基金,打造项目持续化窗口。社工站的“造血能力”不但是保障服务项目持续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社工站自身不断成长发展的可靠保障。金华市民政局积极协调市慈善总会资源,引人社区“益”基金进行试点,尝试将各站点中成熟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转化为拥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体系,实现公益式创收,所获资金投人社工站的下一阶段运营,形成服务实践、目标群体就业、资金公益再投人的良性闭环。
引入各方カ量,打造模式多元化窗口。在社工站的具体运营模式上,金华市民政局以市本级三区为试点,通过引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承接站点,来探索、验证不同模式的有效性,绘制了一幅多彩的社工站运营地图。一是本地机构与外来机构同台竞技。除本土机构外,金华市还引进了来自上海市、广州市、海宁市的专业社工机构,将外来先发经验与本土文化优势相结合。二是学院背景与实务背景并驾齐驱。承接组织中既有以浙江师范大学社工系为专业背景的学院派机构,也有本土出身凭借长期的实务经验逐步成长起来的草根机构。三是原生社工机构与转型组织互相砥砺。除原生的社工机构外,金华市民政局借社工站建设的契机,积极引导管理较为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社工机构转型,利用其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与丰富的社会资源参与社工站运营。社工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长期开展深度合作,多方位进行经验交流与资源置换,进一步激发了社工站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