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做好社区社会工作的三大思考维度

中国社会工作

黎志芬

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在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服务碎片化、目标不聚焦、项目管理不系统、成效难显现等问题普遍存在。有些一线社工甚至将开展社区活动等同于社区社会工作。笔者认为,为促进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优化,社工应提升以下三方面思维。

运用社会学思维优化思考

社区社会工作的宏观视角和多维度系统介人,需要社工具有社会学思维。社会学思维具有宏观性,可以指导社工从整个社区场域出发看待事物、进行资源和系统联动。同时,社会学的分析具有结构性,尤其是在看待问题时,从临床社会工作的个体微观取向转为宏观结构取向,多角度剖析问题和需求,可以指导社工厘清优先顺序和关键切人点。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社会工作分析理论的“全西式”移植,社会学的本土研究相对丰富,尤其是城市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一线社工从宏观层面和社区共同体出发,更为准确地了解、评估社区的公共问题,回应共同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层面进行操作。

在社区调研中转换视角,调研维度从人的需求转为对社区功能实现的需要。

社工在分析社区需求时,通常采用英国学者布莱德归纳的人的规范性需求、表达性需求、感觉性需求和比较性需求的维度。而社会学理论通常按社区功能划分职责,如社区治安、社区行政管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福利保障、社区自治等。基层政府在梳理社区任务清单时,也相对固定地采用这一分类逻辑。社工可遵循已有的基层社区治理功能分类逻辑,设计调研内容的一级维度。在一级维度下,按照人、群体、现实的具体需求设计二级维度。比如,“社区教育”为一级维度,“四点半课堂”“老年人大学”“垃圾分类学习”等为其二级维度内容。这样,在对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时,使用同类术语交流,更易被理解、认同,便于建立合作关系。

在确定目标主题时转换视角,目标主题从群体需要转为集体共同议题。目前,社区社工多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群体类别作为项目维度,导致目标瞄准的是群体的感受性需要,难以体现社区社会工作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功能。而且,社区社工人手有限,服务覆盖的居民数量有限,工作的重点和成效常受质疑。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取向可引导社工厘清、聚焦社区的公共议题,如社区文明养犬、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发动与议题有关联、感兴趣的居民共同参与,推动社区系统间的磨合、协商与合作,促进社区事务的解决,并培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共同议题是社区社工的任务目标,社区某一类群体是工作的介人面。选择介人面时,要充分分析该群体与议题的关联程度、参与的可能性以及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资源。

在成效测评时转换视角,从居民的满意度、知识和能力提升转为共同议题的任务完成和社区的改变。社会学关于社区共同体的内容和成长描述,可指导社工设计服务内容、规划发展路径。如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陌生、利益冲突、公共空间缺乏、风险意识等,导致居民关系疏离、冷漠,无法形成共同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服务推动关系改善、情感互动、公共空间营造,来增强生活共同体的凝聚力。社工可通过某一公共议题的任务进程,引导居民获得更友好的邻里关系、掌握获取福利资源的渠道、拥有更高的生活生产能力、更认同社区身份等。通过社区公共议题的解决、社区功能的完善,获得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同时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社区共同体意识。

运用项目思维优化管理

目前,社会工作服务多以项目的形式出现。与传统的服务相比,项目化服务具有系统性和效果方面的比比较优势。项目是针对某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开展一系列独特、复杂和相互关联的活动。项目管理在目标、原则、内容、要素、流程、技术、模型等方面均有相对成熟稳定的本土知识和实操经验,可以指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随着外界对社区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社工可推动服务从“活动”形式迈向“项目”管理从简单的、零碎的个体服务,转向聚焦的、系统的项目服务。

初始阶段追求目标精准。比如“特殊老人社区照顾”项目、“药品安全”项目等,聚焦某一层面的集体关注议题。随着服务的深化,目标主题逐步精细化,例如从“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到“城中村小候鸟科普教育项目”,到“无土栽培 音双职工家庭小候鸟生命教育科创科普项目”,到“无土也茂盛双职工家庭小候鸟自信心建设无土栽培科创项目”等。

设计执行阶段追求内容精细。一则考虑成本与产出、效益是否最优化。比如时间、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人是否恰当,评估是否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效果。通过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整合更多资源投人或者节约资源使用。二则考虑程序设计与执行是否一致。项目质量管理流程应尽量完整、留痕,调研设计一执行一反思一改进这四个环节要完整科学、逻辑性强并及时更新。监测服务的程序进度控制,看内容和方向有无出现偏离,是否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以保障既定目标的实现。三则考虑项目结构要素组合是否最佳、利益协调是否得当。如人、财、物、信息、媒介等管理要素的匹配调度,服务对象、团队内部、外部利益相关方的组织协调等,各类要素和关系共同驱动目标的达成。

特色打造阶段寻找差异。每个社区都有其特点。当基础服务满足后,社区将有凸显其差异性的需要,需努力寻求与同类服务的差异性。社工应将某一社区视为个体,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平行识别、界定其差异性,如群体的结构或动力差异、资源的差异、能力的差异等,从而在项目设计中体现目标差异、内容差异、模式差异、技术差异,按照“差异识别一特色界定设计一项目精细标准实践一形象宣传一更迭更新”的步骤,推动社区特色服务的品牌塑造。

运用社工思维优化操作

在各类管理要素的运用中,“人”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极为重要,它不仅是项目效果最重要的驱动要素,更是项目的“灵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灵魂”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社工。

社会工作注重以人为本,会赋予项目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不认为居民是“工具人”或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文化人”,并以平等、尊重、接纳、非批判构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相信居民是有价值的、有改变潜力的、有自我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居民与社区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促进社区的发展。

以积极视角关注人的权利和发展。在困难群体方面,社工视困难对象为可改变的个体、拥有自身资源和优势的个体、值得尊重的个体,他们不是社区的问题,而是社区的资源、社区的主体之一。相比于传统社区福利的物资赠送、奖励补贴,“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更注重服务对象的权益保护、能力发展和环境改善。在社区治理方面,社工应从需求出发、立足社区资产,注重居民关系互动、邻里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有共同体意识;从能力建设出发,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动力,提升个人知识与能力,提供协商和参与治理的机会,促进社区自治。相比于传统社区管理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社会工作更应注重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参与能力的培育和主人翁意识。

以微观工作推动项目的整体发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是社区,介人面是居民群体或个体,其基于社区生态系统、居民主体而需要的大量社区走访、居民动员、情感连接、人员组织和协调沟通工作是其他岗位难以匹敌的。其以“社会与心理”“意识、认知与行为”知识为基础的积极倾听、同理、接纳、鼓励表达、对话提问等微观的人际互动技巧,是社区其他岗位人员所不具备的。社区社会工作“生理一心理一社会一文化”的综合生态模式,赋予一线社工更多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独特性,以及影响社区居民的更大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问题一旦成为社区问题或社会问题,就较难依靠单个岗位或职业独立处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合作。因此,社区社工要和其他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共同合作,才能促进社区公共议题解决和社区发展。

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