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益阳市资阳区:民政兜底社会工作服务全域体系建设记

中国社会工作

周金玲 蒋 芳 张琳琳

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民政主动融入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建设大局,通过争取上级福彩公益金、本级财政预算和福彩公益金配套,撬动慈善资源等方式,购买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在全面掌握民政服务对象情况的基础上,为有特殊需求的重点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切实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初步建成覆盖民政兜底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全域体系。

 创新基层民政服务供给

民政部门是民生保障的兜底部门,然而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基层民政工作面临着人和事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基层民政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另一方面民政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对象不断增多、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创新基层民政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基层民政服务水平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议题。

“三社联动”以点带面。资阳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的方式,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充分调动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入民生保障队伍。资阳区为老城区,辖区内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众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等人群的聚集给社区治理带来严峻挑战。2016年,资阳区成功申报湖南省“三社联动”试点项目,成为全省首批“三社联动”试点县(市)区之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该项目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个案咨询、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功能室,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开展各类文娱康乐活动,极大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进了社区内不同职业、收入群体居民间的交流互动。

在此基础之上,资阳区发展出老、中、青三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培养其成为社区友好访问员,定期上门探访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等民政服务对象,通过邻里间的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能有效评估这些对象的真实服务需求,并反馈给社工和居委会。社工和居委会整合辖区内驻点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社会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扶、心理疏导、课业辅导、生活照料和义诊等基本社会服务。

“三社联动”项目作为资阳区首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带动了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此后,区级民政部门每年投入近200万元支持社工机构、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开展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大大提升,他们不仅积极争取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支持进驻社工机构开展服务,其中不少人还主动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基层社工站全面兜底。基于基层民政力量严重不足的现实,2018年湖南省民政厅启动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后,资阳区第一时间出台《资阳区乡镇(街道)社工站项目实施方案》,成为第一批完成预算审批、政府采购、站点建设等工作的示范县(市)区。2018年底,全区9个乡镇(街道)实现社工站全覆盖,每个站点配备2到3名社工,协助民政办开展社会救助入户调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情况摸底及系统录入工作,低保、特困、留守人群等民政服务对象的建档等工作,有力充实了基层民政力量,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基层社工站的全覆盖,“三社联动”升级为“五社联动”,各社工站点也由此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累计发展志愿者74344人,开展志愿者培训100余次。社工站还充分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将爱心企业、团体、机关单位以及各类公益组织等物资、场地、专业和服务资源,链接给有需要的民政服务对象,累计链接物资折合人民币28万余元。社工站的建设极大缓解了基层民政人和事的冲突,疏通了制约基层民政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得到基层民政工作者和民政服务对象的认可和好评。

资阳区新桥河镇社工站社工在村集市上做外展宣传

 专项兜底民生服务全域开启

关注和满足弱势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补足社会发展短板,着力建设更加均衡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资阳民政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弱势”的价值优势和“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围绕困境老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妇女等民政重点服务对象的诉求,统筹协调中央、省、市、县四级专项服务资金,整合卫健委、教育、团委、妇联等同级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对口服务项目,调动相关慈善、志愿资源,开展专项社会工作服务,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专业服务送到特殊群体的“周边、身边、床边”。

让困境老人不再“难”。针对困境老人普遍存在的“吃饭难、看病难、照护难”问题,资阳区民政局量身定制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破解困境老年养老难题。针对城市社区的高龄、孤寡、独居、失能等老人的供餐需求,资阳区联合爱德基金会发起“爸妈食堂”困境老人供餐项目,依托区政府食堂,通过专业配餐人员配餐、志愿者送餐,为辖区内100余名困境老人提供送餐服务;针对农村老人慢性病高发且就医困难的问题,资阳区购买老年人体质健康监测服务,组织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困境老人做全身体检,全面了解老人患病情况,对重点人群实行定点定时管理、实时监测,形成健康档案,大大降低老人突发意外情况的发生;依托社工站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统筹辖区内医养资源为部分丧失和全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民政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料、日间托养和机构照顾服务,为有需要的困境老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安装“爱心门铃”“智慧服务终端设备”“爱心手环”等服务设备,并在大码头街道三益街社区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康复治疗中心,为有需要的失能困境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康复建议、康复培训和康复治疗等服务。

满足困境儿童发展需求。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困境儿童的生存需求得到较好保障,但其发展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关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流和撤点并校所带来的普遍留守和低龄寄读问题。对此,资阳区构建起“社工+家长+社区+学校”的困境儿童四级支持网络,为困境儿童营造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驻点社工通过盘活村庄已有儿童活动场地,通过在社工站、学校新增设儿童活动角等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玩耍的场地和设施;开设“四点半”课堂,为放学、放假后无人看管的困境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和素质拓展等服务;联动老师,开展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发起“云上的爱”困境儿童支持计划,由社工与儿童主任、村(居)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通过线上亲子教育课堂,引导父母与留守困境儿童定期线上交流,并开设“云上的爱”咨询热线,及时回应困境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这些服务不仅提升了困境儿童自身的能力,也增强了同辈群体、老师、家长和其他群体对困境儿童的支持。

帮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随着现代家庭中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成本的不断攀升,传统以男性为主的家庭生计模式已无力支撑。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的需求日益迫切。资阳区民政局联合妇联、扶贫办等部门,从乡村振兴和社区建设入手,实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组建和支持村广场舞队、文艺队等方式,发掘妇女骨干,培育各类妇女小组,提升其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地方特色的手工品为突破口,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和创业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农村留守妇女拓展生计;依托辖区内怡康养老等资深养老服务机构,为有意愿的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养老护理培训,经培训合格,优先吸纳进入乡镇敬老院、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就业。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农村家庭的生计来源,还大大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

作者:周金玲 蒋 芳 张琳琳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6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