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成立于2003年,其愿景是推动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和融合,并在此过程中总结提炼本土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建设经验,带动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流动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不仅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还包括城市之间的流动。农民工是社会开放后流动在最前面的人,在该群体身上的任何服务创新和治理突破,都会惠及毎一个中国人。
为什么
流动儿童的问题需要置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范畴来看,又可以拆分为三个主要问题:
人为什么而流动。这是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追问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好好留在家里种地,非要进城打工?”2003年,我们对京粤青(青岛)三地的调査发现,农民工的流动动机主要有两类:求生存、谋发展。实际上,人类的本质是流动,静态是相对的。流动的原因各式各样,如灾难、战争、生计、创业、婚姻、家庭等,既包括自主流动,甚至是网络时代流行的“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包括因为失地、拆迁、疾病和贫困而造成的被迫流动。无论哪种类型,流动的动机均呈现出追寻一个更加安全美好的环境的愿望。流动是人的权利,流动是创新的基础,流动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
流动人口为什么是“弱势群体”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流动人口的问题。当年我采访的第一个农民工是一位15岁的打工妹,她给我深深震撼。我问自己:“李涛,你15岁敢一个人背井离乡,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补贴家人吗?”我的答案是:我做不到。我由衷地敬农民工,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精英。但是,流动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流动的本质是不断被去权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和冲突。脱离了原有社区的保护,面对制度、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如何融人当地社区,有尊严地获得接纳,建立新的支持保护体系,这显然不是仅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即使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去海外留学,要想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融人当地社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毎个市民都是孤立无助的”,这是托克维尔早在150多年前就说过的话。毎个移民都需要来自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你和我。
流动人口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社会工作的历史,就会发现答案。19世纪中叶,工业化的启动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成为工人,人口的快速流动和聚集产生了一系列的住房、健康和周期性失业等问题。1869年英国成立的慈善组织会社的“友好访问员”开始尝试以更为专业的方法介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而美国则发起了促进社区各群体对话和融合互助的社区睦邻运动,两者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工作本来就是伴随工业化而萌芽、伴随城市化而兴起的,是人类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的专业自觉。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针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流动人口问题,社会工作从理念、理论到方法技巧,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专业解决路径。
是什么
根据协作者多年的实践,我们来回答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是什么”。
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选择。
流动儿童的含义越来越模糊,流动儿童既有所有儿童的普遍性需求,也有因为流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特殊求。如果说,农民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各类问题在该群体身上的聚集性反应,那么流动儿童问题就是儿童保护缺失在流动儿童群体上的放大。我把当前的流动儿童问题概括为“两难两差”﹣教育资源配置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上学难;由于生活和交往渠道的封闭性,以及自我排斥和社会排斥造成的融人难;由于父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和缺乏亲职能力造成的成长陪伴差;由于福利缺失和专业服务缺失造成的身心健康差。这些都需要专业力量有针对性的及时介人。而社会工作服务以需求为导向,以通用过程模式为保障,由此克服传统儿童服务以行政为导向的弊端。
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原则。
20年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焦点和解决策略基本局限在让流动儿童有学可上的均等育层面,而忽略了流动儿童作为“儿童”的多元化成长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健康与安全的需要,接纳和融人的需要,陪伴与爱的需要,自尊与发展自我的需要等。这本来是每一个成人回归童年情景都可以同理的需要,但在成人视角下被严重忽视。同时,在成人视角为中心的政策和服务安排下,流动儿童极易在“被服务”“被关怀”中再一次被边缘化。而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强调“案主自觉”,使“以儿童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技巧,由此突破传统服务以成人为中心的局限。
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系统介入。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帮助时着重于增强流动儿童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是由其身心问题与环境问题共同造成的,因此助人过程必须将流动儿童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则从发展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构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重点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由此构成了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系统介人体系。
怎么办
根据协作者的经验,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在服务层面应该“怎么办”,我们提供以下几点思路。
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流动儿童为中心。
协作者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有一个核心,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并不是说只考虑流动童,流动儿童服务是融人所有儿童服务中的。我们要求社会工作者对通用过程的四个基本系充服务对象系统、改变媒介系统、行动系统和目标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因为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社区、公共服务部门,以及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儿童服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利益者的不同需要。当其他的利益与儿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则必须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利益应该是第一位的。
在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儿童之家。
为流动儿童建立一个安全、健康和开放的服务环境。系统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非常重要,儿童之家的环境设计同样需要遵循儿童优先的专业视角。而贯穿环境建设的全过程,是儿童参与原则,即儿童有权利知道环境的规划,并参与到决定中,参与到布置和安排过程中。
开展以促进儿童参与为中心,深入家庭、带动社区、影响社会的“四位一体”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要协助每一个孩子更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培育自我觉察和自我决定的能力;进而深人家庭,开展亲职育,认识家庭角色,发展亲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家庭互助系统,培育儿童认识社区、建立社区,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社区融合。在社会层面,社会工作者协助儿童更好地认知社会,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升社会表达能力,培育社会责任感,以实现让每个流动儿童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家、最好的邻居和最好的市民。
事实上,当我们把流动儿童视为一无所知的、缺乏教养的、需要可怜、需要教化的“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低自尊、低能力、强排斥的“弱者”。而当我们把他们看作有改变的能力和意愿,有独特的智慧和认知的改变者、行动者的时候,他们真的就会成为有尊严的、有行动的改变者。19年来,我们培育了上千名流动儿童从求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他们在家庭关心服务,在学校帮助同学,在社区照护孤寡老人,在社会参与公益倡导活动,内心充满自尊友爱。
小结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的使命是通过服务消除因为制度、地域、文化和身份等差别造成的偏见和排斥,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提升其参与的权能,建立儿童优先的安全、平等而自由的成长境。当前,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流动人口。人和人的差异永远存在,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接纳包容的社会文化却是可以建立的。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当前的流动儿童问题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能发展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力量,不能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成长环境,不能在他们童年时期培育起包容接纳和平等尊重的理念,那么,未来就会在成年后的数亿群体身上投人百倍于童年时期的资源来做控制性、弥补性、治疗性服务。
(作者系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创始人,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