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专业文章对反思服务、提升专业、传播和推动行业发展等都非常重要的,但很多社会工作者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困扰大家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东西写”,要么觉得自己做的服务大家都在做,没有特色可写,要么觉得做的服务似乎没有突出成效,不值得写;二是“不会写”,不知道怎么梳理下笔,提炼不出重点和亮点,不知道怎么展示专业性。笔者以自身经验与大家分享怎么突破以上难题,写出一篇专业又生动的文章。
什么服务可以写
(一)成效明显的服务可写
服务在行业内或者社区中产生了比较大的、明显的效果或影响,如开展的项目获得了省、市级以上的奖项、联动了社区非常多的资源、得到了媒体多次报道等,大家比较认可,那么这样的服务是可写的。
(二)疑难杂症的案例可写
案例对于其他社会工作者遇到疑难案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可以撰写的。比如服务案例包含的问题很多,需要联动的资源很多,案例特殊性强、运用的专业技巧明显,案例呈现的经验与反思值得大家学习和探讨。
(三)社会关注度高的可写
有的服务虽是常规服务,但却引发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如政策热点、社会热点事件等,这是可以撰写的。这要求社工需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多关注时事热点、政策方向等,及时撰写相关文章。比如一个家庭社会工作者,当民法典的离婚冷静期、家暴等事件引发社会热议时,把做婚姻家庭服务的经验结合事件及时梳理出来,是很有意义的。、
(四)需求大、典型的可写
有一些服务是大家都在做的,似乎没有什么特色,但从需求角度看,开展频率高的服务一定是某个群体很需要的,涉及服务对象人群也较广泛,其实容易形成典型服务经验。比如广东省有1700多家社区康园中心,大家面对的服务群体是差不多的,面对的困难也是类似的,对残障人士的康复和就业、增收等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如果社工在残障人士增收方面有了成效并形成了模式,是可以撰写推广的。如笔者所在机构开展的“夹公仔、行公益”辅助性就业项目,虽然在机构层面所有的社区康园中心都在执行,是恒常服务,但是对于其他地市而言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值得撰写推广。
怎么将服务转为文章
很多社会工作者心中无框架,无从下笔,因此,文章的框架搭建很重要。在文章做好结构框架搭建后,再赋予文章血肉,突出亮点和专业,一篇文章就初步形成了。一般的文章分为标题、前言/引言、正文、结尾四个部分,笔者从这个结构框架分析每一个部分如何构建和撰写。
(一)标题:给文章披上好看的外衣
标题是文章的“脸面”,标题有吸引力,读者才会有兴趣去看文章内容,标题对于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标题的特点
起标题的角度很多元,以下是常用的方式:涵盖大意的,读者从标题可以清晰知道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突出亮点的,你认为核心的、亮眼的部分要在标题呈现;凸显专业的,社会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专业的探索和呈现尤为重要;文字有吸引力的,好的标题通常生动醒目,能够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标题的类型
对于起标题,笔者将常见的文章标题分为6类。
数字类:通过数字简单明了突出文章内容,如《“一核双社三维”社工站建设模式探索》《“一心二情三步走”与服务对象“拉家常”》。
对称类:包括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等,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集中体现文章内容。如《“同行无碍,倡响未来”残障人士无障碍倡导计划》、《“定方向、建网络、抓管理”——XX社工站建设探索》。
吸睛类:剑走偏锋式地以特别的词语吸引眼球。如《怎么教一条鱼上树?——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也可以用一些热点事件、任务借代的方式突出文章涵义,如《“拉姆们,拒绝家暴!”——xx家暴项目》。
谐音梗类:通过谐音的方式,表达双层含义。如《“疫”起同心——高龄长者医疗救助个案》《“医”路友爱——工伤患者互助计划》。
凸显专业类:强调文章的专业性来吸引读者,尤其是某个较难理解或者运用的理论、模式等。如《理性情绪治疗在受骗长者案例中的运用》《冰山日记:练习自我觉察的重要工具》。
突出“新”类:强调新的方法、模式、突破等,通过“新”来吸引读者。如《辅助性就业,残障人士社会融入有新路》《各方来相助,重症救助社工有新招》。
(二)引言:开门见山,突出文章重点
引言的作用,就是在文章一开篇就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及问题需求性在哪里),文章是说什么的(概括性阐述文章大意),同时表明已经有相关经验可以分享(突出有经验、可信赖)。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述服务需求时,可以运用一些政策、数据等直观表明,也可以运用例子、现象等引发读者共鸣,从而展现服务的需要迫切性和重要性,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吸引人。
如下文:
“就医是事关我们每个人健康的基本需求,虽然现在医疗条件在进步,但人们的就医感受还有待提高,挂号难、排长队、不同科室来回转换、检查缴费楼上楼下跑……每次看病都让人筋疲力尽。(引发读者共鸣)健全人士尚且如此,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他们就医的需求更大,频率更高,因此遇到的困难也更多。(引发读者对残障人士感同身受)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展能社工中心)的残障人士服务对象社会融入能力评估表显示,服务对象在就医能力方面的需求最大,但得分最低。基于此,社工在服务中着重提升服务对象的就医能力,协助他们回归社区、适应社会。(简介文章大意)”
(三)正文:赋予文章丰富的灵魂
正文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血肉,正文撰写参考如下:
1.先布局,搭框架:建构文章的逻辑结构
正文一般篇幅大,内容多,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和结构去呈现,才能清晰明了让读者了解文章的核心。一般正文的逻辑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分阶段、分步骤。比如前期、中期、后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般项目或者案例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用来描述项目或者案例的步骤和进程。
(2)由小见大,由宏观到落地执行。从局部的事件延伸到整体和宏观怎么推进,如从一个小案例,发现了整个社区的共性需要,从而推动整个社区的改变;或者先有宏观的架构建设,再具体讲解如何落地执行。
(3)故事性发展线。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要求案例或人物比较有趣,带领读者一步步紧跟着故事发展走。
(4)从问题到解决措施。该结构注重共性或关注度高的问题的解决,由问题引发大家思考,然后讲述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过程。
(5)专业手法或者模式步骤。即文章的结构是按照专业方法、模式实施的步骤进行。如危机介入案例的正文结构可以是:“一、信息收集,危机评估;二、情绪疏导,恢复自尊;三、寻求支持,重燃希望;四、社区链接,度过危机;五、培养自主,社区安置”,这是根据危机介入的专业方法逻辑去写的。
2.善设导标,内容清晰明了
长文章要划分部分,并设计小标题。这能既能让文章结构层次更清晰,也能让读者在大篇幅文章中,迅速抓住文章内容和重点。导标的设定,其实和标题的设定原则特点是一致的,这里不作赘述。
3.专业术语转化,读文不吃力
当文章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时,可以借助常见的、生活性的例子去解释,让读者较容易理解掌握,更有意愿阅读。
例如我们要理解区分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可用例子:假设我是一个很怕有毛动物的人,我去探究原因。意识就是我知道害怕是因为我前几天被猫抓过,这种我知道的、可以理解到的就是意识。前意识是原本不知道但是经过提醒是可以知道的,如我很怕有毛的动物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告诉我,因为我前几天被猫咬过了,所以我很怕有毛的动物,这种称之为前意识。而潜意识就是我不知道也想不起来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别人也无法理解,可能跟我童年时期被猫咬过有关,这种称之为潜意识。
(四)结尾:安上强有力的“豹尾”
结尾是文章的最后一段,通常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一般可以是简单的总结概括,也可以分成效和反思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文章更加突出和有力。
1.对服务成效的概括包括:服务目标达成了、服务对象改变了、社区好了、社会影响大等都可以作为结尾,需要结合前文做一个总体成效概括。
2.对服务的反思可包括“三提一挖掘”:提亮点,即提及并点明文章中最精华、亮点的内容;提醒需注意的,即提出正文没提及但服务实施或者后续发展需要留意的部分;提及未深入的,正文没有展开说明的其他重要事项;挖掘价值,正文通常讲述如何实施服务为主,但是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开展服务的最高指导是价值和理念,因此在文章最后,可以把文章的价值内涵挖掘出来。
以上只是个人撰写文章的一点心得体会,期待大家思如泉涌,能够把更多的真实案例、服务经验进行梳理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